推开面包店的门,那股熟悉的奶香总能瞬间唤醒味蕾记忆。北海道吐司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不只是面包,更像冬日里裹着羊绒围巾的温暖拥抱。
从北国雪原到世界餐桌
二十世纪初的北海道还是一片未开发的沃土。当地牧场主人发现这里的牛奶格外香浓,面包师们尝试在传统法式面包配方中加入大量乳制品,意外创造了这款含水量超高的柔软吐司。我记得第一次在札幌街角小店遇见它时,老板边切片边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这是我们北海道的白色恋人”。
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期,这种原本只在本地流传的吐司随着冷链技术发展走向全国。2000年后,台湾面包师将其引入华人圈,继而风靡整个亚洲。现在上海街头标榜“日式生吐司”的店铺,追溯源头都是北海道的雪国馈赠。
云朵般的触感,融化的滋味
撕开北海道吐司的瞬间能听到细微的“嘶”声,这是高含水量面团特有的呼吸。放入口中,仿佛含住一片被阳光晒暖的云朵——先感受到的是绵密,随即化作温柔的甘甜。这种奇妙的入口即化感来自两方面:北海道鲜奶油提供的饱满乳脂,以及汤种法带来的锁水特性。
去年冬天我尝试复刻这个味道,发现它的甜度非常克制。牛奶的天然醇香始终占据主导,尾调带着发酵黄油的余韵,完全不同于美式吐司直白的甜腻。这种层次感让它空口吃就足够迷人,完全不需要果酱修饰。
吐司界的羊绒衫
与常见的英式吐司相比,北海道版本更像是一件精纺羊绒衫——看着朴素,触感惊艳。普通吐司的孔隙较大,咀嚼时有明显的纤维感;而北海道吐司的组织细密如蚕丝,按压后能缓慢回弹至原状。

法式长棍追求脆硬外壳与湿润内里的反差,北海道吐司则讲究从外到内的高度统一。它的外皮薄如蝉翼,不会刮伤口腔上颚,特别适合给孩子和老人食用。这种体贴的设计理念,让它在亚洲家庭中找到了永久席位。
某天清晨我看着女儿用小手捧着吐司边吃边掉碎屑,突然理解为什么日本妈妈们总说:能乖乖吃完不弄脏衣服的早餐,才是好早餐。
面包房里飘来的香气总是骗不了人,但真正的好吐司藏在每个细节里。做北海道吐司就像照顾一个娇气的孩子——原料要精挑细选,手法要轻重得当,连等待发酵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耐心。
原料里的秘密
做北海道吐司最怕的就是将就。面粉必须选用日本本土的春恋或梦之力高筋粉,这些小麦粉的蛋白质含量在11.5%-12%之间,能形成足够的面筋网络却不会过于强韧。记得有次我用普通高筋粉代替,成品虽然柔软却缺少那种独特的Q弹。
乳制品是灵魂所在。北海道产的全脂牛奶和动物性鲜奶油缺一不可,它们的乳脂肪含量通常在3.6%以上。我曾经对比过不同产地的奶油,北海道产的确实带着更清新的奶香,而不是单纯的油腻感。黄油要选发酵黄油,那种微酸的复合风味是工厂人造香精模仿不来的。

汤种是另一个关键。将部分面粉与水按1:5的比例混合加热至65度,搅拌到出现纹路的状态。这个简单的预处理让淀粉充分糊化,吸水能力提升数倍。我习惯在前一晚准备好汤种,冷藏过夜后使用效果更稳定。
指尖的温度
制作过程像在跳一支慢舞。先把冷却的汤种与主面团材料混合,低速搅拌到没有干粉后再转中速。面温控制特别重要,最好保持在26-28度之间。夏天我会提前把液体材料冷藏,甚至给搅拌桶绑上冰袋。
扩展阶段是判断的关键时刻。扯开一小块面团,能拉出坚韧的薄膜,破洞边缘光滑呈圆形就对了。这个状态通常需要15-20分钟的搅拌,时间太长面筋会断裂。加入软化的黄油时要分次加入,每次完全吸收后再加下一次。
第一次发酵在28度环境下约需60分钟。我习惯用指压法测试:蘸粉的手指在面团中央按下,凹痕缓慢回弹留三分之二就刚好。分割面团时要用刮刀而不是直接撕扯,200克每个的重量让成品拥有最完美的比例。
整形环节最见功力。将面团轻轻拍扁排气,从上往下卷起时要确保面皮紧贴。这个动作要轻柔又果断,太用力会压断面筋,太松散则无法形成细腻的组织。放入吐司盒后进行的二次发酵,温度控制在35度左右,湿度85%最理想。

烘烤前在表面刷层薄薄的牛奶,能让表皮呈现迷人的浅金色。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中下层,180度烤35分钟。出炉那刻要立即震模脱模,侧放在晾网上冷却。这个动作能防止吐司缩腰,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总忘记这一步,结果漂亮的吐司转眼就塌了腰。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面团太粘手是新手常遇到的问题。其实正宗的北海道面团就该是湿润的,手上抹少量油比撒干粉更好。过度加粉会让成品变得干硬,失去特有的柔软。
组织不够细腻往往源于整形不当。卷面团时要确保每圈都贴合紧密,收口朝下放入模具。有次我赶时间随便卷了两下,烤出来的吐司果然出现了难看的空洞。
表皮过厚可能是烤箱温度太高,或者放在中上层烘烤。在最后十分钟加盖锡纸是个聪明的办法,这个技巧是我从京都一家老店学来的,老师傅说这是他们三代人传下来的经验。
发酵不足的吐司会像砖头,发酵过度的则有浓重酒味。掌握好面团的状态比严格遵守时间更重要。冬天我会在烤箱里放碗热水创造发酵环境,夏天则要随时观察防止过度。
切开后看到沉积的组织?那是最后发酵不足的证据。面团应该涨到模具八分满再入炉,这个高度经过烘烤正好能形成圆润的山形顶部。我总告诉学徒:做面包急不得,你给时间多少尊重,它就还你多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