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的五个基本功踢、抽、盘、跪、过。
摔跤是两个人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是在短时间内和对方比试速度、力量、耐力和速度。 这些素质是自由式摔跤中不可缺少的。 现代摔跤的特点是时间短,速度快,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具有全面的素质和高水平的连接技术动作
我国自由式摔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了一些好成绩。 但是,与先进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摔跤存在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差距在于技术,特别是在技术方面,自国际摔跤联合会提出“技术单调、动作不连贯”、“方法不完全、控制不严、姿势使用不当”等问题以来,“迅速自行推进”
俗话说三年拳不如一年跤,里面说的跤指的就是中国式摔跤,摔跤是实战中见效最快的技巧,通常来说,训练年限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拳击手和一个摔跤手无规则徒手较量,摔跤手的胜算更大。
很多MMA格斗的运动员也是摔跤手出身,在UFC比赛中更是比比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式摔跤的几种腿法基本功:踢、抽、盘、跪、过。不要小看这几种基本功,在实战中却有大用处。
中国式摔跤是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的竞技运动。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最简单的摔跤技术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在狩猎过程中,在人与人或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徒手搏斗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卫,从而产生了摔跤动作。平时,有意识地练习和传授这样的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摔跤便成为一项体育运动。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摔跤的名称繁多。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中国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术,是从踢、打、摔、拿的徒手搏斗发展而来。南朝人任昉撰的《述异记》中说,上古时期的蚩尤部落都会角抵,曾用这类技术与黄帝部落激战。《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把角力列为军事体育项目。古书中记载着许多春秋、战国时期两人摔搏的事例。
历代王朝都培养一批摔跤好手,在节日盛典上,给帝王将相表演摔跤,供其享乐,或给外国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汉以来,摔跤也是广大民众强身自卫、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经常在广场上举行表演比赛。汉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举行的摔跤比赛,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来观看。大文学家及天文历算家张衡看了摔跤表演后,在二京赋里赞扬说:“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到了唐宋时代,摔跤(相扑)开展得更为广泛,一年两度搭起台子举行表演比赛。当时的比赛已初具规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有裁判员,胜利者还获得奖品(其比赛的形式和现在日本相扑一样)。《水游全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一章,生动地描写了摔跤比赛的场面、规则和技术。当时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万赢,从小入“相扑朋“(摔跤组织),专门从事摔跤活动。他在十四五岁时就“拳脚敏捷“。长大后技术精湛,比赛经常获胜,并多次赢得奖赏。“万赢“呼号自此名扬四方,他真实的姓名反而被人遗忘。他以摔跤为职业达数年之久,并乐于传授技艺,“五陵少年,幽燕任侠,相从诣教者数百“。宋代还有了女子摔跤。
靠表演摔跤为生的艺人自古就有。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沈阳等地都有卖艺的摔跤场。这些地方是摔跤爱好者集会的地方,它在开展摔跤运动、交流技术、提高个人技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中国跤术》作者之一的满宝珍同志就是北京天桥跤场的老艺人。
古代的摔跤是裸体或穿象鼻裤——兜裆(如日本相扑运动员的服装)进行。主要较量力气,拼体力,比赛可以拳打脚踢,使用逼迫关节的擒拿方法,经常把对方摔至不能抵抗为止,以至有些比赛出现流血场面。后来规则逐渐改进,技术向灵活、敏捷的方向发展。服装逐渐改为穿短袖上衣,系腰带,芽长裤和鞋。把对方摔到三点着地——除两脚外身体各部(包括手、肘、膝)着地即为失败。先失一跤者负,后来改为三跤二胜。比赛不分体重级别。
民间摔跤的传统形式是某一个地区,由一位年长、德高望重、技术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组织,其成员多是他的子侄辈亲属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练习摔跤,无代价地传授技艺。届时还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义务指导。
摔跤是两人身体接触,直接对抗,从头至脚、从手指到脚趾都要参与活动了所以从事这项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匀称发展,肌肉发达。特别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摔跤时运动员要有力量,动作快才容易摔倒对方,所谓“一力降十会“。但是仅有直来直去的笨力不成,还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劲,所谓“四两搏千斤“。摔跤是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相间的竞技运动,一场比赛下来,需要耗费很大气力,从而增强了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摔跤还能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虽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但在旧社会只为少数人服务,广大劳动群众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爱的摔跤运动。
解放后,党和政策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明文规定:“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体育活动……对于那些为群众所热爱和熟悉的武术、摔跤……等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去掉其不科学的部分,使之成为广泛开展劳动群众中的体育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国家体委把中国式摔跤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单项锦标赛,使摔跤走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道路。
1953年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表演及竞赛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是历史上空前的摔跤大赛。各地区、各民族的摔跤运动员在天津市欢聚一堂,比试较量,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增进了民族团结。
这次比赛是按大会审订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摔跤暂行规则》进行的,规定比赛时运动员赤背穿坚固的短上衣,系腰带,穿轻便长裤和布质短靴——突出民族形式。比赛在1米高的正方形台子上进行。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每场比赛三局,每局3分钟。以摔一跤见胜负、三局两胜,使对方三点着地为胜利。比赛只许摔,不许击打、蹬踹,不许用头、肘、膝顶撞对方,不低使用逼迫关节或勒绞颈部等危险动作。
由于有了较为健全的规则,精彩的比赛场面屡见不鲜。如重量级选手天津的张魁元对内蒙古的僧格的比赛最为激烈,扣人心弦。张魁元是天津的码头工人,身体高大,技术姻熟,经常在天津、北京的摔跤场“帮场“,是一位见义勇为、久负盛名的跤坛老将。僧格年轻,身强力壮,勇猛善战,从小练习蒙古摔跤,是驰骋草原上的摔跤骁将,多次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的优胜者。两人第一局摔得谨慎,虽然双方都展开过几次攻势,但均未奏效。第二局一开始,僧格猛扑上去,两手抓牢,先一拉,再向前猛推,同时右腿插入对方裆中向右后方勾对手左腿,使出了蒙古摔跤的绝招——“得合勒“,动作迅速有力,一举成功,把对方摔成仰面朝天。第三局开始,老将张魁元毫不示弱,伺机反攻,最后拿出看家本领——“挑勾子“,用一条腿把僧格高高挑起,因为取胜心切,用力过猛,只见两个体重二百多斤的运动员,“卜通“一声跃下台去,全场为之大惊,但两人都安然无恙,又轻松地走上台去继续比赛,当即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跤判为无效后,张魁元再进攻已力不从心,最后败北。比赛场上,观众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喝采。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极其热烈,体现了摔跤运动特有的紧张、惊险、引人入胜的特点。
后来,为了适应摔跤运动的发展,1955年在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学院)开设摔跤专修课,培养摔跤专业人材,先后毕业的学生多数担任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集训队摔胶和柔道的教练员。同时着手摔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标准。在北京举行的1956年全国摔跤比赛,是我国第一次举行的摔跤单项比赛,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的96名运动员参加。在这次比赛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批10名中国式摔跤运动健将: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广彬、马清宗、义达木、杨子明、苏达那木、僧格、张魁元。
1957年,出版了《中国式摔跤规则》,规则规定比赛场地为10米见方的草垫,体重分为8个级别。虽然一场比赛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数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为胜。这样完全改变了摔跤比赛的战术。运动员即使前边输了几跤,后边仍然有机会转败为胜,打消了运动员输两跤就输掉全场的顾虑,促使他们敢于进攻,充分发挥技术。这些措施鼓舞着广大摔跤爱好者积极锻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迅速推动了摔跤运动的开展。许多地方的私人跤场增多,一些厂矿也有了摔跤小组。
由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倡导,职工的摔跤活动在各级工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许多厂矿购置了摔跤衣,组成摔跤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各地相继举行了职工摔跤比赛,如火车头体协在各路局基层比赛的基础上举行了全国铁路系统的摔跤比赛。1957年在内蒙呼和浩特市举行了“十一城市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摔跤比赛大会“,把职工的摔跤活动推向高潮。
第1届全运会有19个单位的128名运动员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基本功扎实,个人的绝招准确、多变。大部分人经受过全国比赛的锻炼,又多次参加过一些省、市间的对抗赛,经验丰富,在技术上也有创新。例如,解放军队(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运动员何润宗根据原来的“揣“和“揣花兜“而创立了“披“。后来许多运动员使用这个技术,并有了各种变化。各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还根据规则的精神,交流的技术和经验,经过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区传统的摔跤特技应用于中国式摔跤中去。经过系统训练,不仅技术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队的技术特点更加鲜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运动员擅长手法和小巧动作,以巧取胜。内蒙古运动员腿脚灵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拧“、“得合勒“等技法击败对手。新疆运动员喜欢搂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网“(把对方抱起来抡几圈再摔下去)堪称一绝。山东、辽宁、河南的运动员动作扎实,基本功好。山西队的抱腿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在这一届运动会上,技术向准确多变的方向发展。
第1届全运会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练习摔跤的人少了,技术水平下降,中国式摔跤一时处于低潮。1963年后才逐渐恢复,业余体校有了摔跤班,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比赛。第2届全运会上,得分标准改为根据对方身体倒地情况分别判得1分或2分,促使运动员使用大动作。为鼓励运动员积极进攻,快速得分,使比赛更为激烈、紧张,并防止因技术水平相差悬殊出现伤害事故,限定一场比赛两人得分相差10分即结束比赛、判为绝对胜利。
十年动乱期间,各种摔跤比赛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们练习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复全国比赛。1975年第3届全运会上的摔跤比赛参加比赛的单位和运动员不多,技术也没有发展。
打倒“四人帮“后,摔跤界通过拨乱反正,逐渐恢复正常活动。私人跤场和厂矿的摔跤队逐渐恢复活动,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又多起来。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届和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都把摔跤列为主要比赛项目。第4届全运会上,摔跤比赛分为十个级别。摔倒对方一跤根据动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况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参赛运动员都经过系统训练,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技术战术向着积极快速的方向发展,一代新手在成长。如内蒙古队员董雅臣勇猛顽强,体力充沛,动作敏捷、连贯,善于抓上就用,连续进攻,不给对方喘息机会,他的比赛所向披靡,名震跤坛。
我国开展国际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来,与中国式摔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中国式摔跤吸收了国际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战术和教学训练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过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术和配对练习等训练方法。在规则方面吸收了国际摔跤的绝对胜利和限制消极的精神,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武库,促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和提高。
第6届全运会使用的1986年修订的规则,从得分标准到比赛服装都要充分体现中国式摔跤的特点——一个倒下,一个站着,讲究不砸不落,鼓励运动员使用干净利索的技术。规则的得分标准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评分原则——把对方摔倒的情况和身体落地的部位确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标准是将对方摔成身体腾空(两脚有一同时离地过程)后躯干(肩、背、臀、胸、腹、胯)或头着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没有使对方身体腾空,仅把对方摔倒使之躯干着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对方摔得身体腾空、躯干着地而自己没有站稳,用手撑在对方身上,则只能得2分。把对方摔成四肢着地,或把对方摔倒后,自己也随着倒地,只能得1分。为了促使比赛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场比赛时间缩短为两局,每局仍是3分钟,但要求运动员积极主动进攻,不允许长时间消极防守,如果持续30秒钟不进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对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该场比赛资格。运动员比赛的摔跤衣为国红和天蓝两色,摔跤衣的边沿有花纹。颜色要美观、大方、协调,并有民族特色。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点,而且会进一步促使中国式摔跤技术水平提高和广泛开展。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的历史悠久,锻炼价值高,在城市和农村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摔跤运动也将会有更大的跃进,这一民族体育运动必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